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至今,文津图书奖已经举办了18届,为广大读者推荐了一部又一部有益且好读,有趣且雅致,思想美丽且文字平实的图书。


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数千年间,诸民族创造的文明,生灭消长,此伏彼起。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华文明,于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绝。本书从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层面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以观念视角,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们去探求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奥秘,读之恍然大悟,掩卷发人深省。历史上有这样一群猎书人,他们爬上高山,越过沟壑,行过山谷,穿过河流,只为了寻找图书。因为历经岁月的洗礼,科技的变迁,唯有书籍在提醒我们:小小的书页里能装下整个宇宙。数千年来,书籍是我们的同盟,它保存了那些随风而逝的话语,让混乱的世界具有意义。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书籍的故事,延续这场跨越千年的冒险。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乐声如水,亦如光。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进而理解中国音乐中蕴含着的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作者积数十年的研究心血,从中国音乐浩浩太空中摘下26颗星辰,从中国音乐漫漫长河里采撷36朵浪花,带领读者走进让我们充满自信、无比自豪的中国音乐,共同领略我们的祖先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1919 年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拒签合约,以公理争强权,赢得了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尊重。在同辈人中,他为中国外交服务时间最长,在外交舞台上,交织着他的高光时刻和苦涩回忆。本书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带领读者回顾那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岁月。这是一部史识、文笔和关怀俱佳的历史著作,开创了全新的写作范式。作者以一个北魏宫女王钟儿的墓志为线索,引出北魏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史。通过对王钟儿若隐若现的一生及其所处时代的描述,我们看到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听到被传统主流历史屏蔽的声音,也借以想象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的人生。这是一部刻画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长篇报告文学,也是作者对家乡情感的一次完整表达。书中记录了大量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光芒。作者扎根于深厚的宁夏西海固大地,深入基层的社会组织,捕捉细微的社会细胞,让作品保持着泥土的气息与诗意,同时直抵历史和人心深处。题名: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六十周年纪念版中国文字除了一般文字通有的音、义外,还有特殊的形体。这种形体超越了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限制,团结了中华民族,更联结了一个伟大的文化整体。作为出版史上最重要的“书史”著作之一,本书对学人的影响历久弥新。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研究,重新追溯汉字的源流,探寻古代汉字书写的历史,领略古代中国在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吧!民艺是我国老百姓绵延数千年的智慧成果,渗透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更是民族的“根”文化。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记录,带你回到传统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从作者三十年的调研之中,重拾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激发传统造物在民众生活中的内生动力。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本书以时代为线索,将莫高窟这座宝藏中各个朝代从北凉到唐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全部拎出,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反弹琵琶”“水月观音”和各色飞天、藻井等,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莫高窟的美。本次出版的作品中非常珍贵的还有莫高窟不开放的洞窟24个中的61幅画作,特窟6个17幅画作,具有稀缺性。本书从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的千年壁画史中遴选14部墓葬壁画的杰出作品加以解读,呈现一部别具一格、色彩斑斓的中国历史。本书资料翔实、推论严谨,想象丰富、情感充沛,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在目前的中国历史读物中,本书以图叙史、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颇具特点。小区保安、水电工人、菜场商贩……社会学家严飞这次将镜头对准了一群自己“身边的陌生人”。他们进城务工,做着底层的、临时性的工作;他们游离在城市边缘,回不去家乡却又融不进庞杂的都市生态;他们有许多具体的生存问题,作为异乡人,如何找到归属?作为务工者,如何满足精神追求?作者通过对8个典型案例的真实记录,探寻他们如何在快速的社会脉动下挣扎生存,找寻自我。从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开始,中国考古走过了百年历程。为此,本书的作者前后历十年,广阅资料,潜入档案,广泛阅读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演变为主线,重温了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如何披荆斩棘,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使无数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轨迹也因此逐渐清晰、分明,进而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的历程。从自然中寻求平静,在与自然共情中安抚创伤,是全人类一种共性。本书作者在患上严重抑郁症后搬到了东安格利亚。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本书即是作者此时细心观察,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的产物。本书从日常生活、职场、设计、寻医问药、公共生活、出问题的时候六个部分,研究了女性不被看见的残酷事实和代价,告诉人们隐藏在眼皮底下的性别歧视。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本书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本书将100多幅中国古画背后的故事分为六种人生境遇,即六章,分别为“盛世:清醒与迷醉”“角落:自闭与自愈”“宦海:得失与沉浮”“寒江:清冷与寂寞”“湖海:漂流与停泊”“空山:落花与流年”。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下卷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本书阐释东西方以及印度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美论,生活伦理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中国、印度、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
题名: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
这是一本充满了温情、冲突、谜团的书,动物的爱恨情仇比人类世界更为精彩。老鼠为什么会拯救患病的同类,失去伴侣的大象,为什么几年后重返伴侣去世的地方……本书的主人公“大妈妈”在生命的后时刻与照顾她的教授之间令人动容的会面。作者用多种方式打开读者的眼界,证明人类和动物本质上是相通的。